OEM为中国乳业发展指明新的道路

2024-01-31 天津

  OEM(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意思,后演变为委托加工、贴牌生产)模式出现在乳品行业已经很久了,但我们一直没有把它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,每次在谈到光明的发展战略时,总要把OEM作为它的轻资产扩张策略大加赞赏,认为这是它跟国际接轨所学到的先进经验。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已经有许多这样的例子,像宁夏的夏进如今已由一个OEM供应商逐渐走到品牌塑造之路,我们却没有认真地总结过它的经验。还有外企帕玛拉特在天津的工厂一直承揽国内乳企的代加工业务,也鲜为人知。直到前些日子乳品协会在哈尔滨召开了一个探讨贴牌加工的会,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理论联系实际向我们阐释了OEM给中国乳业发展带来的机遇,使我们第一次对OEM 有了理性的认识。

  OEM的可行性与必要性

  使用OEM模式,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两段,前半部分的生产加工交给产品供应商,后半部分的推广销售由品牌厂商完成,双方合作的好处是都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各自擅长的方面,既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,又可实现成本领先。因为它们各自有着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,但又在另一些方面比较欠缺,比如产品供应商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、现成的设备和培训良好的员工,它在生产线的引用上成本可能非常低,但是缺乏运作市场的人才和经验;而品牌厂商可能拥有精悍的销售队伍和先进的品牌营销理念,但又因为不具备奶源或包材优势,自己加工不合算。互补式的需求使得双方合作具有可行性。

  中乳精华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渝认为,OEM模式对于中国乳业来说不仅具有可操作性,还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。首先对于南方企业来说,受气候、环境、历史、乳品保质期等条件的限制,奶源成本高;而北方企业又远离乳品消费量大的东、南部市场,成品运到南方也不合算。运用OEM模式,南方低温奶企业可以到北方寻求与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,降低生产经营成本,北方基地型企业也可以通过OEM模式跳进城市,贴近消费市场。

 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不仅对大企业进行市场扩张有用,尤其对小企业在竞争激烈的乳业市场寻求生存空间指明了方向。我国北方有许多中小型的乳品加工企业,它们周围拥有现成的奶源和多年来加工乳制品的经验,但企业实力不够,不足以在市场上与大企业抗衡。如果能先期通过给大企业代加工,实现资本积累,然后再考虑品牌塑造也未尝不是一条可取之路。而大企业在市场扩张中要克服产品保质期问题必须把厂子建到当地,与这些小企业的合作将是最优选择。

  OEM产品提供商:机遇与风险并存

  有人担心乳品行业的利润这么低,只做代加工会不会没钱赚?以OEM业务为主的哈尔滨绿乐尔乳业却不这么想,它们不仅活得很滋润,而且还把自己定位在中国乳业OEM第一品牌。绿乐尔乳业的老总王应海向大家讲述了它们成功运作OEM的经验,它们企业70%以上的业务是给蒙牛做代加工,据悉蒙牛利乐砖产品有1/10的产量都由绿乐尔提供,因为蒙牛的产品销量大,它拿到的包材便宜,而绿乐尔在生产线上成本较低,所以两者结合起来,总成本也比较低,可以腾出更多的利润与同类产品竞争。据王董事长透露,他们的利润要比品牌厂商的利润还要高,这使得绿乐尔毫无风险地进行了资本积累,现已开始腾出一只手来运筹自己的品牌。所以小企业应转变观念,不要以为替别人做代加工就没地位,没出头之日,王董事长说他们的信条就是与乳业巨人同行,甘当配角。但对绿乐尔来说,风险同时存在:由于主要供应蒙牛的UHT利乐砖产品,它在生产线的布置上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格局,可一旦UHT奶的消费受到冲击,不再被消费者认可,那么对于绿乐尔来说,将等于全盘否定。

  陈渝建议搞OEM模式要注意两点:一是所加工的某家产品不超过总业务额的20%为最佳。二是不要把自己拴在某家企业的战车上,“一损俱损,一荣俱荣”,要发展多家。中国乳制品协会宋昆岗理事长在谈到OEM 的问题时也强调:正规的OEM企业不应该只代理一家产品,而应是多家的。合作双方不应该是买卖关系,做完一笔不做了,而应是长期的合作关系。

  王应海董事长说,他们最大的压力就是产品质量和成本的问题,因为你给大品牌供应产品,必须保证品质,一旦发生什么问题,那将是生产企业的责任,同时还要绝对保证成本领先。做OEM是一个极为专业的工作,要形成规模效应,并不是所有小企业都能干得了的,黑龙江原来也有一些小企业在做代加工,但至今没几个生存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