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发明前的千百年间,人们做生意的逻辑很简单,就是到客流量大的地方开店。
PC互联网时代,百度成为上网入口,浏览量长期雄居榜首,阿里、腾讯都到百度买过流量,百度因此称霸,排在三大巨头的首位,俗称BAT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,手机上网成为主流,微信、QQ、淘宝、支付宝、抖音成为用户量最多的几大App,于是乎,阿里、腾讯双峰对峙,抖音从夹缝中杀出,BAT中的B易主,ByteDance上位。
商业江湖,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,表面上看是你方唱罢我登场,本质上是流量的转移。
比如,前面提到的客流量、浏览量和用户量其实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,即流量。也就是说,生意的本质,就是获取流量,谁能获取流量,谁就可以赢利,谁就能做强做大。
那么,如何获取流量呢?
首先,好的产品会说话,吸引流量。所以,要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,做高性价比的产品,比如小米、优衣库就是这么干的。
其次,好的内容会吸引流量。所以,要做好新媒体建设,比如公众号、抖音号之类的。
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和有趣之处在于:给了普通人获取巨大流量的机会。比如李佳琦,商场化妆品专柜推销员一枚,转身直播,吸粉千万,个人年度带货业绩居然超过很多上市公司,成为草根逆袭标本。
显然,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李佳琦。如果你觉得做好内容难度大、周期长,吸引的流量不能满足公司(个人)发展需要,那么,你可以直接花钱买流量,比如做电视、广播、报刊广告,做百度、抖音、头条、神马等新媒体广告。
对比上述三种获取流量的方式,买流量似乎更直观和容易见效些,因此受广告主们追捧。比如曾经的秦池酒业、脑白金,以及当下的拼多多,都是花巨资做广告(做广告即是买流量),从无名之丘一夜之间崛起为峰的。
但是,如果你以为花钱就可以买到流量,就可以实现销售业绩倍增,那么,你错了。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如果你买的流量不靠谱、不精准,即便花了几十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费用做推广,都有可能产生不了实在的转化。
据腾讯科技披露,互联网上,大概有40%的流量为虚假流量,即机器产生的流量,比如公众号瞬间刷10万+的浏览量,比如微博一下子吸粉10万+,比如淘宝某款产品一上架就爆了,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。
所有,买流量也是有学问的。专业的事建议交给专业的人。
黄祥福,笔名“书生在野”,广告传媒和互联网创业老兵,中国民营企业关注者、研究者,有丰富的项目商业模式设计、营销策划、宣传推广及招商加盟实战落地操盘经验,现任高铁传媒总经理,高铁《时代列车》杂志执行主编,个人微信:491798300,邮箱:491798300@qNeed Script!.com。